高成长企业丨上下游企业聚集叠加组团创新,深圳坪山小分子创新药生态初显

发布日期: 2022-11-21

202211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21记者

2001年,诺华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伊布替尼(格列卫)获FDA批准,由此小分子药物开发进入靶向时代。2011年,盐酸埃克替尼上市,开启了中国小分子创新药靶向时代。

尽管目前新兴疗法众多,但小分子药物仍是重要领域。深圳坪山同样看好并发力小分子药物领域。

在产业方面,目前坪山区已汇聚多家聚焦小分子药物的优势企业并已初具规模,在区内已形成完整的小分子药物产业链。

其中,既有侧重药物研发的如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研究院、深湾生物和深圳湾实验室坪山转化中心等上游企业;也有侧重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如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安泰维药业公司,图微安创和华南最大的CDMO深圳华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中游企业。

此外,还聚集了侧重药物生产和销售的如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健康元海滨药业有限公司和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下游企业。

由此,小分子创新药可以在坪山区内实现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全球销售。

小分子创新药企业“抱团”发展

随着坪山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以临床急需为导向的小分子创新药企业。

今年微芯生物西达本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关键III期临床也完成了全部受试者入组。

这意味着,这款小分子创新药的治疗范围将再次拓宽,企业营收将再上新台阶。

2001年,微芯生物创立开始,就坚持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物)的研发,一路上艰难克服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2014年,微芯生物首个原创药“西达本胺”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西达本胺是我国首个治疗复发及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药物,属于全新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表观遗传调控剂,是具有全球发明专利授权的全新分子体、国家1.1类新药。微芯生物从此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如今,微芯生物在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五大领域已开发出包括西达本胺(已上市)、西格列他钠(已上市)、西奥罗尼(已进入临床III期)和 CS12192(I期临床试验开展中)在内的多个原创新药产品线。

2022上半年,微芯生物营收2.2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西达本胺销售收入占上半年营业收入的90%,同比增长22%。

与微芯生物一样,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简称“艾欣达伟”)在小分子创新药上的阶段性成功,也即将让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艾欣达伟同样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创立于2017年,其以临床急需为导向,专注于开发创新型广谱靶向小分子偶联抗癌药物。

艾欣达伟创始人、董事长段建新向记者介绍,目前针对肿瘤的新兴疗法不断涌现,研究者们发现靶向偶联药物可以实现“精准治疗”,相当于一颗打向肿瘤癌细胞的魔法子弹。

但目前研发出的ADC(大分子偶联药物)分子量较大,制造工艺复杂,高昂的价格劝退了许多普通肿瘤患者。于是,作用机制与其高度一致,且制造工艺简单的小分子偶联药物(SMDC)成了关注点。艾欣达伟开发的系列基于AKR1C3靶点的创新药属于SMDC,安全性更高,在实体瘤中具有很好的组织穿透性以及良好的体外和体内稳定性。

在研发上,艾欣达伟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KR1C3酶活化前药”和“乏氧活化前药”等多个技术平台,公司团队具备持续的新药设计及后期临床开发能力。

研究显示,AKR1C3酶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肝癌、胃癌等多个肿瘤中高表达,远高于正常组织;同时研究也表明AKR1C3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对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耐药。

目前,基于AKR1C3酶活化的小分子偶联药物AST-3424,在美国已获得肝癌和白血病两个适应症的孤儿药认定,正在中国和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

同样基于AKR1C3酶活化前药平台自主开发的小分子靶向偶联新药AST-001,今年1月获得了NMPA默示许可,进入临床试验,正进行I期临床研究。该药品适应症为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

此外,坪山小分子创新药企业还包括安泰维、埃格林医药等。其中,埃格林医药于2019年成立,以端到端AI技术为核心,专注于免疫领域(含肿瘤免疫)、眼科领域和血管领域。

其拥有一支汇聚临床医学,计算科学,化学,药理及FDA注册法规等相关专业顶尖人才的跨界融合团队;公司创始人杜涛博士为前FDA审评官、跨国药企高管,并具有多年华尔街医疗专家咨询和医药行业投资创业经验。

埃格林医药成立3年多,现有10条产品管线,已获得5个FDA临床批件,含1个Ⅲ期、2个Ⅱ期和2个Ⅰ期。目前已完成Pre-A和A轮融资,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而深圳安泰维与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开发抗新冠小分子口服药SHEN26胶囊,其目前已进入临床I期。

SHEN26是一款广谱、强效的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是由南方科技大学张绪穆教授和中山大学郭德银教授共同发现。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 J. Med. Chem.权威国际学术期刊。

产业链日趋完善

可以预见的是,小分子药物市场有着巨大挖掘潜力。

华先医药创始人叶伟平向记者表示,小分子药物的发展空间非常大,目前已利用的可能不到总量的1%,仍有巨大的潜能去开发新药和新疗法。同时,小分子还可与大分子、基因、细胞等药物进行联合,这又将诞生新的市场空间。此外,小分子领域较其他药物领域有明显优势,例如其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分散性,成本较低,容易运输存储、质控相对容易,且可以口服。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小分子肿瘤靶向疗法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1205亿元,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2070亿元。

深圳坪山同样看好并发力小分子药物领域。在2022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GBA小分子新药创制联盟正式揭牌成立。

该联盟旨在坪山集聚大湾区小分子药物研发专家,帮助新药研发公司组织顾问团队,解决立项,新化合物合成,活性测试,放大,工艺优化,制剂生产,IND申报,临床研究等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上述联盟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和其他区比,坪山打造小分子产业生态颇具优势,包括政策、产业和人才等。

在政策方面,坪山区以生物医药产业立区,对生物医药产业重视程度高,除市政府政策外,区政府官员每年对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促进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在产业方面,目前坪山区已汇聚多家聚焦小分子药物的优势企业并已初具规模,在区内已形成完整的小分子药物产业链,实现了上中下游企业的有效聚集,在广东省、大湾区甚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小分子药物优势企业落地,实现良性互动。

聚集优势明显,可有效整合坪山区小分子药物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形成坪山小分子药物的产业集群优势和特色,夯实坪山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除创新药研发企业外,坪山还拥有华南最大的CDMO企业——华先医药。

叶伟平向记者表示,随着目前我国初创型的创新药企不断增多,其对CDMO企业有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作为新锐CDMO企业,其服务模式更灵活敏捷,技术平台也更能跨界融合创新,可助力坪山小分子创新药发展。

以华先医药为例,其使用不对称合成完成的颠覆式路线设计,将客户每公斤十几万的成本,降低到了2万以内,极大降低了客户临床阶段的研发成本。

目前华先医药在药物偶联技术、人工智能、PROTAC等领域均有所布局。例如在药物偶联技术领域,其选择payload和linker的开发为切入点,目前已对多个payload和linker进行调研和立项,同时在GMP工厂布局了高毒高活的生产线。

华先医药主要有三大业务版块,即药物发现CRO服务,原料药CDMO服务,以及PMS(生产管理系统)平台分子服务。企业客户数近200家,其中CRO业务客户占比15%,CDMO业务客户近60%。

值得注意的是,艾欣达伟和埃格林医药都与华先医药有研发合作。

另外,华先医药拥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其占地2.8万平方米的惠州大亚湾API(原料药)生产基地有两个多功能车间,符合GMP标准,兼顾安全、环保和工艺精确性,且可满足多产品同时生产,目前一期车间已正式投产。

坪山还集聚了侧重药物生产和销售的如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健康元海滨药业有限公司和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下游企业。

因此,小分子创新药物可以在区内实现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并将产品销往全球。

在人才方面,与其他区相比,坪山区在小分子药物领域已汇聚了以各类院士为带头人众多高端产业人才,在深圳各区中已形成小分子药物的人才高地。

在政策支持下,坪山小分子创新药企已经显出了“上下游聚集”“组团创新”“专业人才集聚”的特点,产业链日趋完善,形成了健康的产业生态。

联系我们

深圳总部: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金沙社区金辉路14号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10号楼10层1003号

电话:0755-27888161

北京办公室: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西里三区26楼15层1511室

电话:010-64410681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线留言